兩名大學生眼中的人才“關懷”
入職一年多,每每想起,兩名張永勝都會覺得溫暖。大學
2019年4月,哈爾濱的關懷天氣仍有一絲涼意。
東北林業大學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專業的張永勝,即將研究生畢業,大學是生眼回日照還是留在哈爾濱?他有些迷茫。
同一年,日照組織部分市屬國有企業跨越千裏,兩名奔赴東北三省招引人才。大學
得知消息的張永勝,有些激動。關懷讓他激動的兩名原因有兩點:其一,工作地點在自己的大學家鄉;其二,有自己專業對口的招聘企業。
張永勝第一時間向日照園林環衛集團投了簡曆。隨後,經過麵試,他順利入職。“我要回到家鄉,建設美麗日照。”
剛入職的張永勝被分配到後村苗木生態園,任務是建設苗圃。麵對一片荒蕪的待墾地,剛剛走出校門,沒有任何實踐經驗的他,犯了難。
後來,集團安排新入職員工白天到一線施工、養護現場實操培訓,晚上學習集團發展規劃、業務工作。這些培訓,拓展了張永勝的成長空間,他很快適應了工作崗位。
半年的時間,張永勝一門心思撲到荒地上。現在,放眼133.3公頃多的後村苗木生態園內,苗木生長良好,長勢喜人。儲備的歐石竹、福祿考、火焰南天竹、亮晶女貞、紅花檵木等多種色彩豐富、品種優良的林下地被植物,成為營造精致城市園林景觀效果的“綠色銀行”。
最令張永勝感動的是,集團開展的“師帶徒”培訓活動,為他送來了一位“仁師”———張念勝。
提到“仁師”,張永勝特意解釋說,“精師易求,仁師難得。”
那些從書本上學到的苗木栽植、養護知識,在師父的教導下,慢慢與日常工作完美融合。“師父教我要注重細節,苗木才能長得好,這些在書本上可學不到。”
“師父的父母年紀都大了,既要兼顧工作,又要照顧家庭。”張永勝說,師父的一舉一動,讓他觸動很大。
入職一年多,張永勝記不清自己參加了多少場培訓,但學到的東西都深深印在了他的腦海裏。工作中,他越來越得心應手。
今年,日照園林環衛集團舉辦的內訓師培訓,給張永勝提供了發揮自我、展示自我的平台。他在《植物整形修剪》專題內訓師及精品課程評審工作上得到了專業評委的認可,順利成為一名內訓師。
人才,既要引進來,留得下,還要用得好。
環境科學專業的孫瑋入職後,日照園林環衛集團根據她的專業特點、崗位需求,有針對性地實行分類培養。沒多久,孫瑋便被派往黃山垃圾填埋場。
這些年,隨著市區垃圾產量持續增長,黃山垃圾填埋場承擔著全市生活垃圾的分流任務越來越重。孫瑋所要做的,是對填埋場生活垃圾填埋、垃圾滲濾液處理、餐廚廢棄物收運處置等生產運營數據進行整理,進行相關業務申報、信息提交、數據上傳等工作。
“垃圾填埋場業務與大學所學的專業內容聯係很密切,而且我在校實習期間,多次參觀垃圾處理廠和汙水處理廠。”孫瑋說,這樣一來,自己能對環境保護、環境監測、環境評價、環境工程有關情況較為了解,更好更快地融入工作中,“為城市的潔淨出一份力。”
從走出校門到成長成才,張永勝、孫瑋的故事也許僅僅是日照園林環衛集團人才隊伍建設的一幀畫麵。但讓蜜桃97夜夜做看到了企業對人才的關注和培養。
短短兩年時間,包括張永勝、孫瑋在內,有近70名本科及研究生“落戶”日照園林環衛集團,並享受到企業全方位的關懷。
“蜜桃97夜夜做建立素質培養、知事識人、選拔任用、從嚴管理、正向激勵五大體係,構建了良好的人才生態環境。”日照園林環衛集團人力資源部秦豔說,集團堅持引進和培育兩手抓,初步形成一支學曆層次高、年齡梯次合理、能力素質過硬的專業化人才隊伍。
同時,崗位練兵、技術比武、企業人才自主評價等一係列活動,厚植人才隊伍成長的沃土,為行業輸送了一批具有創新能力和技術熟練的技能型人才。
翻看《日照園林環衛集團人才培養引進中長期計劃》,不難發現,加強人才隊伍建設,最大限度把專業技能人才團結凝聚到園林環衛事業發展中來,仍然是未來三至五年的重點。
(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盧昱東 通訊員 李玲)